急性缺血性脑中风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疾病名称

急性缺血性脑中风

疾病描述

如肢体无力、感觉麻木、吞咽困难、语言障碍、智能障碍、甚至失明、意识不清、昏迷等。因此突然出现上述症状时,尤其发生在具有脑中风危险因素的病患身上,就要先考虑到罹患脑中风的可能性。此时便应立刻找医师,尤其是神经科医师求诊,以确定是否为脑中风之发作。有时这些症候可能很快消失,但仍要尽快找医师确定诊断与施行治疗不可忽视;否则可能会再发或恶化,而从暂时性脑中风变成完全脑中风。

疾病症状

本病发病时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症。一般情况下发病后初始2周内为急性期,2周以后进入恢复期,半年以上则为后遗症期。

传统疗法

急性期以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效果最好,而在恢复期的治疗中则中医尤其是针灸治疗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针灸能显著改善瘫痪肢体和语言等功能,提高治愈率,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中风病历史悠久,见效独到。在2000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即有明确记载:“偏枯(即半身不遂),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以后历代医家对针灸治疗本病各有论述,无论是取穴还是针灸方法,都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提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代针灸工作者在总结前人治疗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不断创新,使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和痊愈率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传统的针灸方法以疏通经络为主,多取阳经穴,辅以阴经穴,对中风瘫痪的多数症状确有疗效。近来又有针刺“醒脑开窍”法应用于中风病的临床治疗,该法在选穴组方、运针手法方面进行了革新,以取阴经穴为主,阳经穴为辅,主要是改善元神之府大脑的功能,醒神通络。利用蜜蜂尾针蛰刺穴位,比单纯的针灸治疗更有效果。蜂针液对于脑中风后遗症的疗效与其所含有相当复杂的化学成分直接相关,其作用机理主要是这些化学成分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物学效诮发挥综合作用的结果。脑中风属疑难病症,中西医治疗尚无理想效果的药物。采用蜜蜂针灸疗法,给脑中风患者的康复来了希望。

常用疗法

急性缺血性脑中风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近年来 ,其发病又有年轻化趋势 ,发病率逐渐增高 ,是严重影响中老年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支持疗法、恢复缺血区灌注和神经细胞保护药物治疗。

溶栓治疗

(一 )静脉内溶栓 :静脉内溶栓治疗最大的优点是简便、快速、非侵袭性 ,能缩短从发作到治疗的时间。缺点是有出血的危险 ,以及血管再通率较低、溶栓后再闭塞等。研究表明 ,神经功能缺损出现后的几个小时内 ,应用静脉内溶栓对改善脑中风有效 ,中风发作后 3小时内且CT正常时使用该疗法 ,效果较佳。一般认为溶栓时间治疗窗为发病后 3~ 6小时 ,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二 )动脉内溶栓 :动脉内溶栓是微导管介入技术发展的结果 ,是以血管造影为基础 ,但其主要缺点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病人需立即送往较专业的医疗中心。研究表明 ,动脉内溶栓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且主张在超早期 (6~ 8小时内 )溶栓 ,尿激酶用量为 50万~ 70万单位 ,最大量为 200万单位 ,凡超过 100万单位即有继发出血的危险。

抗血小板药和抗凝治疗

(一 )阿司匹林 :当脑缺血引起细胞代谢异常时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合酶活性 ,能有效降低氧化效应 ,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还可抑制氨基酸代谢而抑制自由基的产生。研究显示 ,缺血性脑中风病人早期使用阿司匹林 (160毫克 /天 )能改善预后、减少复发 ,且不增加颅内出血的发生率。
(二 )肝素抗凝治疗 :肝素分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后者由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较前者高 ,而广泛应用于各种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低分子量肝素在早期有效 ,使用较小剂量可减少颅内出血的发生。

神经保护治疗

(一 )钙通道阻滞剂 :以尼莫地平为代表。研究显示在发病 12~ 18小时内开始给予尼莫地平 60~ 120毫克 /天者有显著疗效 ,因钙离子内流发生在脑缺血的早期 ,故钙通道阻滞剂的应用也应有一定严格的时间限制。
(二 )谷氨酸释放抑制剂 :能阻止谷氨酸释放或阻滞其受体作用具有神经保护作用。Lubeluzole可对抗和逆转一氧化氮所致的神经元程序性细胞死亡。
(三 )胞磷胆碱 :能稳定细胞膜 ,减少自由基的产生 ,减轻脑缺血损害。
(四 )自由基清除剂 :氧自由基在自发或治疗后血管再通缺血区 ,再灌注抗氧化防御机能不全时损伤脑细胞。自由基清除剂有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维生素E。
(五 )利多卡因 :研究表明利多卡因对缺血、缺氧脑功能的改善及脑细胞结构和生理方面具有保护作用 ,小剂量的利多卡因便可改善脑局部血流 ,可阻断钙离子、钠离子内流 ,提高细胞内钾离子水平 ,节约三磷酸腺苷 ,清除因脑缺血后产生的自由基 ,避免对脑组织的损害。
(六 )低温保护缺血性脑损伤 :脑中风伴体温升高 (37. 5摄氏度以上 )者预后差 ,在中风后数天内维持体温在安全的正常范围 (36. 7~ 37摄氏度 )是有益的 ,可降低颅内压 ,改善预后 ,而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七 )微透析技术在脑缺血治疗中的应用 :将微透析探头植入脑内特定区域 ,用成分类似于脑组织细胞外液的溶液持续灌注 ,当某些物质的浓度在透析膜的一侧较高时 ,就会顺浓度梯度渗透进入或流出透析管 ,从而清除脑缺血、脑梗死后的氨酪酸等物质对脑组织的损害。

血管内治疗技术

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给颈动脉狭窄及大脑中动脉狭窄提供了很好的手段 ,方法主要有单纯球囊成形术和支架血管内成形术。血管成形的目的是为了预防中风再发作 ,其主要并发症是夹层、血管破裂、远端血管栓塞、血管痉挛和迟发性闭塞等 ,术后处理相当重要 ;单纯球囊扩张后要求长期抗凝治疗 ,但支架置入需抗血小板治疗 ;急性脑梗死行动脉内局部溶栓后再次血栓形成 ,进行球囊扩张失败后 ,仍可考虑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 ,有望改善神经功能。血管腔内成形术相对无创 ,适应症广 ,效果好 ,随着支架及传递技术的不断发展 ,会使这一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五、外科手术治疗
(一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颅内栓子切除术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可以降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脑中风的发生率。研究认为早期手术有满意的结果 ,至少能预防梗死扩大 ,特别是对严重狭窄病人 ,早期手术同时行围手术期血液动力学监护 ,可以避免早期复发性中风 ,对一些近端栓塞的颈内动脉病变 ,如慢性阻塞或严重狭窄伴腔内血栓 ,内膜切除术是仅有的恢复灌注的选择 ;大脑中动脉栓子切除术是最常见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手术 ,它易于切除较大的柱子 ,血流重建只需 1~ 2小时 ,但某些填塞整个大脑中动脉主干的大栓子行动脉内溶栓失败后再行栓子切除术时 ,则需稍长时间去恢复再灌注。
(二 )去骨瓣减压术 :大面积脑梗死的病死率、重残率居高不下 ,而常规内科治疗往往无效 ,及时行减压手术 ,则成为“救命”性手术 ,不仅可挽救生命 ,而且减少脑梗死面积 ,改善神经功能。目前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极脑梗死获得了一定的效果。采取内、外减压术救治大面积半球型脑梗死 ,效果较好 ,明显降低大面积脑梗死病死率 ,最大限度地减少功能障碍 ,从而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疾病预防

预防中风

就要把中风的危险因素尽可能降到最低。控制高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点。高血压病人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有条件者最好每日测1次血压,特别是在调整降压药物阶段,以保持血压稳定。要保持情绪平稳,少做或不做易引起情绪激动的事,如打牌、搓麻将、看体育比赛转播等;饮食须清淡有节制,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适量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关键在于防治高脂血症和肥胖。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内脏等;适量运动增加热量消耗;服用降血脂药物。
控制糖尿病与其他疾病如心脏病、脉管炎等。

注意中风的先兆征

一部分病人在中风发作前常有血压升高、波动,头痛头晕、手脚麻木无力等先兆,发现后要尽早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有效地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当病人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先兆时,应让其安静休息,并积极治疗,防止其发展为脑血栓形成。

注意气象因素的影响

季节与气候变化会使高血压病人情绪不稳,血压波动,诱发中风,在这种时候更要防备中风的发生。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